-
太平天国运动起源于广西,后向全国蔓延。太平天国军队在进军湖南的过程中,曾在永州遭遇重挫,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:
1. 清朝地方官吏的抵抗:在太平军进军湖南的过程中,当地官员如永州知府刘长佑等,积极组织地方武装抵抗太平军的进攻,这使得太平军面临了较为强大的抵抗。
2. 地形地貌的影响:永州地处湘江中游,地势险要,山峦起伏,给太平军的进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。
3. 清军将领的指挥:在永州,太平军遭遇了清朝将领左宗棠的抵抗。左宗棠是晚清著名的军事家、政治家,他在永州的防守战中表现出色,成功挫败了太平军的进攻。
当时镇守永州的清朝将领是左宗棠。左宗棠在永州的防守战中采取了多种策略,如加强城防、修筑工事、调集兵力等,最终成功阻止了太平军的进攻。这也为后来太平天国运动在湖南的失败奠定了基础。

举报 -
太平军并没有在永州失利,它失利在出广西前的全州。太平军在永州到没有进行什么大的战斗,所以说太平军在永州失利,无非是说太平军没有打下永州而已。这不能算是太平军的失利,清朝军队也没有在永州给予太平军重大的打击,反而是看着太平军从容转向道县并占领了它,为下一步作战打好了基础。

太平军在金田起义后,就越来越遭到清朝政府的重视。因为太平军和其他起义军不同,它拥有鲜明的政治纲领,严格的组织纪律,并且在战场上给了清军沉重的打击。所以,清朝政府调集重兵,企图将太平军扼杀在摇篮里。太平军经过辗转作战,占领了永安,并且在这里建制,成立了太平天国的雏形。随后,太平军突出清军的重围,挥师北上,攻打桂林。
在攻打桂林不下,清军越聚越多的情况下,太平军决定撤围桂林,继续北上,进入湖南,去开辟更广阔的战场。但是,在进军湖南的途中,太平军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,使得他们遭受了严重的挫折。

这个错误就是太平军违背了兵贵神速的战术原则,在北上后攻打了全州。虽然有记载,说是当时太平军本无意攻打全州,前锋已经走过全州很远。但是,断后的南王冯云山在经过全州时,被城上清军的炮火所伤。太平军为了报复,又将军队拉回来,对全州进行了攻击。
不管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的,太平军经过十一天的激战,终于攻克了全州。但是,正是这十一天的延误,使得太平军的动向被敌人知晓,并且在太平军的前进道路上设下了埋伏。这个埋伏的地点就是全州城北十里的蓑衣渡,设下埋伏的就是后来楚勇的首领江忠源。

江忠源在得知太平军进军的路线后,就在蓑衣渡的水中打下木桩,并且砍伐树木堵塞水道。从河面到西岸都被清军封锁,只有东岸比较空虚。在太平军的船只到达蓑衣渡时,遭到了清军的伏击。这一仗太平军遭受了很大的损失,冯云山也在此战中牺牲。太平军最后放弃辎重、船只,从东岸突围,继续向湖南进发,进入永州境内。
我们可以看到,在蓑衣渡遭受重创的太平军,是难以打下永州。因为在太平军攻打全州和激战蓑衣渡的这段时间里,大批的清军已经到达永州。当时清军在永州防守的将领为提督鲍起豹,协守的是道员张其仁。鲍起豹趁潇水上涨之机,撤去浮桥,阻击太平军渡河攻城。太平军在多次渡河未成的情况下,和春率领的追兵又来到附近,于是太平军放弃攻打永州。

太平军在放弃攻打永州后,在当地百姓的引路下,转而攻占了道州。太平军在道州休整了五十天,招收了大批人员,建立了道州大营。更重要的是,太平军的高层在道州商讨了下一步的进军方案。大家最后同意了杨秀清提出的“略城堡,舍要害,专意金陵”的方案,为下一步行动指明了方向。不久之后,太平军转入进攻,最终攻占南京,改名天京,建立了自己的政权。
我们从太平军的战斗历程可以看到,太平军遭受挫折是在全州的蓑衣渡。在这一仗受到重大损失后,太平军才从陆路转向永州。由于太平军在大败之余实力不济,同时清军又预做了准备,太平军没有能够打下永州,再次转向道州。在永州境内,太平军并没有遭受重大的损失,更谈不上失利二字。
举报

